当“减持潮”遭遇“圈钱潮”
今天,上证指数出现意外大跌,再度逼近十年前的2245点,市场一片悲叹。为什么会出现如此走势呢? 尽管A股市场“放低身段”,但上市公司大股东对后市似乎仍不乐观,今年上半年呈现净减持。两市共有354家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自家股票,累计减持27.14亿股,疯狂套现330.72亿元。股份解禁、经营需要、实现收益成为套现走人的理由。 在持续的“减持潮”中,减持的前十个大户分别是:攀钢钒钛减持2.13亿股,套现金额21.65亿元;海康威视减持0.39亿股,套现17.42亿元;华丽家族减持1.99亿股,套现14.99亿元;九州通减持1亿股,套现12.53亿元;正和股份减持1.25亿股,套现9.36亿元;永辉超市减持0.32亿股,套现8.98亿元;广发证券减持0.29亿股,套现8.55亿元;华泰证券减持0.85亿股,套现8.54亿元;川润股份减持0.76亿股,套现7.87亿元;天山股份减持0.35亿股,套现7.45亿元 “减持潮”还没有消停,“圈钱潮”却开始步步紧逼。今天,今年以来最大IPO中信重工开始询价,25日确定发行价格,申购日期和缴款日期为27日。作为今年以来最大IPO,中信重工本次拟发行不超过6.85亿股、募集资金41.31亿元,这是今年拟发行股份数最多、募集金额最大的过会公司。 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,自5月18日互联网新贵Facebook登陆纳斯达克后,美国股市已经整整四周没有一家企业成功IPO。如果在接下来的10天里,仍无企业打破这一僵局,美国或将迎来近40年来首个零IPO的六月。 沉寂的并非美国市场一家,香港市场IPO也陷入“急冻”。今年以来赴港挂牌的新股里面,至今处于破发状态的股票约一半左右。英国珠宝品牌格拉芙更是宣布推迟在香港上市的计划。港交所在2012年1~5月新股上市融资额只有32.13亿美元,较去年同期大跌66.3%。 与美国、中国香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中国内地的IPO市场却一片红火。 数据显示,截至昨日,沪深A股今年已有102家企业挂牌。同时,截至6月14日,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申报企业已达到704家。仅6月7日到14日的一周内,新增的IPO预备企业数量就蹿升至22家。而就单月过会数量而言,今年5月无疑是今年以来过会量最多的一个月,当月通过发审委首发审核的IPO公司多达45家,占今年以来过会公司总数的比例高达45%。申报与过会数量的节节攀升,为新股扩容储备了大量的后备军。目前已过会但尚未上市的企业高达112家,今年以来过会的就多达100家。按照过去将近半年102家的上会速度,要“消化”这112家“过而未发”企业的上市问题,至少都要五六个月。 实际上,A股大扩容并非今年的特例。自2009年IPO开闸、创业板上市以来,国内企业上市就已驶入了“快车道”。2011年,沪深两市共有281只新股挂牌,当年只有244个交易日,平均每个交易日发行1.15只新股。 老股“减持潮”正在疯涌不断,新股“圈钱潮”又在络绎不绝,新股上市圈钱一年后又变成老股减持。当“减持潮”遭遇“圈钱潮”,形成恶性循环,造成二级市场的“严重失血”。若不将新股扩容的源头堵上,A股难言好转。